作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地位,并持续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本文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构、产业发展主要成本差异、产业发展三阶段曲线、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结构等多个角度针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线控底盘行业这一细分领域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0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要成本差异
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动力系统与汽车电子,而汽车电子成本与重要性是跟随车型智驾能力上升的。燃油车的主要成本分别为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纯电车的主要成本为电池、电机和电控;增程式/无变速箱混动车的主要成本来自发动机/发电机、电池和电机电控。


目前,电车最大的成本是电池,一般20万以下的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为4-6万(20-30%),增程式以及比亚迪的混动,大都采用纯电车型1/5-1/4大小的电池,可节省电池成本2-4万,并采用1.5T发动机/发电机,因此增程式/大电池无变速箱混动成本相比纯电车优势明显。
微笑曲线:价值链两端的智能化高地成为车企竞争的关键。
“新能源车微笑曲线”提炼的汽车产业价值链新特征强调汽车企业要更加重视研发,因为它带来的附加值最高;也要重视服务,它是新的增长点。
例如华为智选车业务,上游端更加重视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座舱等基于数字化的研发,下游端更加重视移动出行、OTA、生态服务等数字化服务,同时互联网企业的入局带来了创新型的数字化推广路径。
智能电动第二曲线进入成长中期高级别自动驾驶第三曲线持续培育。
由于大众化渗透阶段消费者实用主义以及技术渐进主义的特征,高级别自动驾驶很难在同一消费群体同步扩展开,必须经历从创新者使用到前期采用者再到早期大众的客观规律。
当前高级别自动驾驶正在政策与技术的带动下进入试点培育期,未来几年有望迎来成长期快速发展。这就决定了智能电动汽车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投资策略明显不同。
前者更加偏重消费者为中心的爆款车型和增益技术以及由此而带动的基本面盈利性,且高度注重性价比;后者则在包括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新标准的推动下不断衍生赛道级机会以及由此衍生的未来想象空间。
智能辅助驾驶与高阶自动驾驶几乎同时起步,但市场渗透率相去甚远。2023年,国内乘用车L2级别以上渗透率达到39%,L3由于法规层面尚未允许上路。
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自动驾驶全国范围内试点工作,行业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而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来看,相关指引同样指出PA\CA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持续增加,2025年达50%,2030年超过70%,未来几年面临高级别自动驾驶成长期。

线控底盘,简单来说是指以电信号代替机械装置实现对车辆精准控制的底盘,核心是人机解耦。由线控驱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多个系统组成的以电信号控制的形式,经操纵装置或驾驶自动化系统操控驾驶,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底盘。
智能底盘为自动驾驶系统、座舱系统、动力系统提供承载平台,具备认知、预判和控制车轮与地面间相互作用、管理自身运行状态的能力,实现车辆智能行驶任务的系统。
线控底盘(X-by-wire)示意图
线控底盘是底盘的线控化,而滑板底盘是底盘线控化与电动化高度集成的最终形态。
线控底盘由驱动、转向、制动、悬架、换挡等五大系统组成,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石”。
快速响应,支撑智能化
·以电信号取代机械联结与机械能量传递,系统指令响应速度更快并减少能量传递损耗,是L3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实现的基础保障。
精确控制,提升体验感
·应用精确&敏感的传感器、控制单元及电磁机构,并通过底盘域多系统协调,实现更精准的车辆控制,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操控性。
软硬件解耦,加速智能化转型
·线控底盘取消大量机械、液压、气动等连接部件,底盘结构更紧凑、整备质量更轻,利于OTA升级和模块化,加速软硬件解耦。
·基于模块化一体化平台,可以大幅缩短开发周期,快速响应市场。
快速响应、精准控制是自动驾驶的前提条件,软硬件解耦是智能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线控底盘产业链涵盖了零件、部件、底盘集成、整车/机制造、应用领域主要五大环节。
针对线控底盘产业,国家给予的政策也很明确——突破线控执行系统、提升线控底盘可靠性,鼓励线控转向和底盘投资。
自2022年开始,线控底盘相关标准制修订提速,国标、行标已对线控制动提出要求。
根据综合汽车与低速装备两大领域测算,预计2025年国内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将达到282亿元,2030年市场规模达1267亿元,汽车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占比达89%左右。
线控底盘的五大系统中,线控转向、制动、悬架开发难度高,外资占据主导地位。
线控制动、转向、悬架国产替代厂商快速崛起,底盘域控制器产品开始量产上车。
04.线控底盘行业发展趋势
线控底盘走向普及、域集中与跨域融合、国产替代崛起、OEM仍是主角。具体分为以下四点:
·线控底盘是智能汽车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的基础,是实现汽车自动驾驶的基石。
·普及路径:从特定场景到开放场景、从高端市场到大众市场、从电动车向燃油车。
·跨国供应商无法满足国内OEM对底盘线控系统联合开发和快速响应的要求。
·国产供应商的成本优势、快速响应、联合定制开发正加速国产替代市场成长。
·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等底盘四大子系统由“各自为战”走向“集成与协同”。
·底盘域与智驾域融合将为实现自动驾驶执行端支撑,未来将实现多域融合。
·底盘是OEM整车集成的基础,并涉及驾驶安全和驾乘体验,而域集中与跨域控融合更将大幅提升对OEM的战略价值。
·主流OEM布局线控底盘,成效初步显现。
针对线控底盘行业未来发展的市场机遇,可以从线控部件国产替代、低速无人线控底盘、滑板底盘造车、底盘分层架构这四个角度切入。
·线控底盘是高阶智能驾驶的必备条件,线控制动、转向、悬架是尚未大规模普及的新兴技术领域。
·借助中国电动化智能化市场优势,本土企业完全有机会攻克“汽车底盘”这一最后外资掌控阵地。
·线控转向停留于EPS,未完全去除机械连接,无法真正实现人车解耦,渗透率低。
·线控转向(SBW)完全去除机械连接,转向信号来源于算法,但技术尚未成熟。
·目前,港口、矿山、末端配送、微循环接驳、市政环卫等领域低速无人装备已小批量示范应用。
·低速无人车、专用车线控底盘必将随着低速无人装备的规模示范,迎来新一轮规模化量产交付。
·目前线控底盘以软硬一体的区域集成为主,下一步将是纯线控、软硬分离的跨域分层融合为主。
·通过底盘硬件、底盘域控、智驾域控、场景硬件分层解耦,将有效满足OEM“软硬件解耦”需求。
·制动&转向技术待突破、安全风险及法规强约束、OEM准入门槛高。
06.线控底盘行业市场挑战
线控底盘行业未来发展的市场挑战,目前存在以下四点问题:线控部件国产替代、低速无人线控底盘、滑板底盘造车、底盘分层架构。
·电子液压制动(EHB)属线控初始形态且域融合较难。
·电子机械制动(EMB)完全取消液压制动装置,需解决失效冗余、高温衰减和高成本问题,预计2026年量产。
·线控转向停留于EPS,未完全去除机械连接,无法真正实现人车解耦,渗透率低。
·线控转向(SBW)完全去除机械连接,转向信号来源于算法,但技术尚未成熟。
·摒弃机械直连后,一旦线控系统失效车辆将陷入加速、制动、转向的失控的境地。
·法规对制动、转向等安全件有最高等级安全要求,但目前线控底盘国标尚在研制中。
·线控底盘涉及驾驶安全,技术壁垒高、验证周期长、开发介入早、规模效应显著,国际Tier1仍具压倒性优势。
·本土企业需具备联合开发、快速响应、价格等综合实力。
1.是常裕新创集团旗下专注于产业研究的专门机构,拥有全职的专业团队;
2.是常裕新创集团战略发展的“指挥棒”和“一号工程”,为集团旗下产业投资、产业服务等业务提供方向;
3.持续专注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医疗、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4.作为集团“大脑”,不以盈利为目标,只以专业为追求!